度微论
宋朝的蔡西山以其独到的辩证观念,在《发微论》中为我们揭示了风水之学的深层智慧。他强调事物的两面性,旁征博引,以明晰的条理阐述复杂的理论,他的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都字字珠玑,真知灼见。此书打破了风水的固有界限,以儒理为根基,推究天地之道,开创了风水学说的新境界。
蔡西山在阐述风水原理时,以刚柔、动静、聚散等哲学范畴来解读山形地势,体现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众多风水书籍中,《发微论》的辩证思想尤为突出,蔡西山的非凡造诣使该书成为风水实践中的不朽名著。他对风水的认知深不可测,理论高度让后世人惊叹不已。
蔡西山自卜寿藏地于福建建阳翠风山,其地龙脉奔行雄伟,重重渡峡,最终结穴于太阴金星。以俗眼观之,龙虎、明堂、朝对等皆无可取,似乎穷源僻坞。然而蔡西山识破天机,指出大龙奔行数千里于此融结,溪水环远拦截包转,穴极周密脉甚奇巧。虽然不见外洋,但数千里间山水皆暗相朝拱,实为至贵之地。
《发微论》的第一章刚柔篇中,阐述了天地之道在于刚柔相济。易曰:“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邵氏也说天地之道莫尚于刚柔。刚柔是形容物体的体质。天地之初如漾沙之势,既而风气相摩,水土相荡,刚柔相济,于是山川形成。知者观之,便能体会无穷。
动静篇中则强调动中求静、静中求动之理。水本动欲其静,山本静欲其动。一动一静互相循环,山水之融结也。
聚散篇则关注山水之大势。聚散者言乎其大势也。山川融结自有天造地设之妙,聚则地成,散则地败。知聚散之道,便能识别真假穴位。
《发微论》是一部揭示风水奥秘的杰作。它以丰富的辩证思想、生动的文笔和深入人心的实践案例为我们揭示了风水学的深层智慧。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风水师都能从中受益。蔡西山的高超造诣和卓越见识使他在风水领域成为无可争议的旷古大师。第一章:聚散之辨
聚散之间,大势与穴场各有其独特之处。我们需要审视大势的聚散,继而深入了解穴场的细微变化。如同自然界的万物,地理之聚散亦有其规律可循。
第二章:向背之理
地理之向背,犹如人性情感之倾向。向者,情意交融;背者,情感疏离。地理之向背,表现为山水之势,砂穴之情。我们需通过观察地形的向背,理解其性情,洞悉吉凶祸福之机。
第三章:雌雄之配
世间万物皆需配对,地理亦如此。雌雄之配,乃言其相互对应之道。山与水,阴与阳,皆需相互呼应。龙穴砂水,主客相对,亦需雌雄相配。此皆天地自然之理也。
第四章:强弱之辨
天下之理,刚柔并济。地理之强弱,乃其禀气之差异。禀气偏于柔则缓,偏于刚则急。立穴之法,需酌中恰好,不可倚于一偏。如此方能避免绝宗之祸,冷退之患。
第五章:顺逆之分
顺逆之道,关乎山水之来去。知顺逆则知山水之势。顺山顺水为顺,逆山逆水为逆。立穴之法,需逆中取顺,顺中取逆。此一定之理,不可忽视。推而广之,龙有顺逆,脉有顺逆,皆山川自然之势也。
第六章:生死之识
生死之辨,关乎取舍之道。千里来龙,只在一席之地之间,生死之别至关重要。有气者为生,无气者为死;脉活动者为生,粗硬者为死。生死之明,则取舍得当,穴法定而祸福应。
第七章:微妙之察
微著之道,关乎气脉之察。气无形属阳,脉有形属阴。善观气脉者,以有形察无形;不善观者,以无形蔽有形。盖无形藏于有形之内,只有智者方能得其精微之处。
地理之道深似海,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深入理解、审慎判断。从聚散到向背、雌雄、强弱、顺逆、生死、微著,每一步都是我们地理奥秘的足迹。愿我们都能成为地理之道的者,发现其中的奥秘与美丽。第十章 分合篇
论地理之精妙,在于分与合。何为分合?此乃描述地理形势之出没变化。脉之存在,非凭空而生,而是由自然之来势所决定,分水之导,是其表现。脉之消失,因止于特定之地,合水界定其界。古人言地有吉气,土随之隆起;支脉有止气,水随之积聚。气随地形起伏,脉随之而行,故有脊;气随水而流,故送脉必有水。气始于支脉之初,故有分;气终于支脉之终,故有合。无分有合,则来势不真;有分无合,则终止不明。有分有合,则来止分明,龙穴融结无疑,此乃全气之地。然此中又有小分合、大分合之分,地融结之时,三分三合,穴前后一分合,起主至龙虎所交二分合,祖龙至山水大会三分合。小合为小明堂,大合为大明堂,合于龙虎内为内堂,合于龙虎外为外堂。如此分合有序,不可忽视。
第十一章 浮沉篇
地理之浮沉与医术之诊脉有相通之处。地理之浮沉,言其表里之势。阳脉浮于表面,故显于表;阴脉收于内部,故沉于里。善于地理者,通过观察脉之浮沉,定其穴位。阴脉必上小而下大,出口必圆;阳脉必上大而下小,出口必尖。观察脉口,尖者属阳,浮于表;圆者属阴,沉于里。此一定之法。更进一步观察,凸者脉浮,凹者脉沉;微细者脉浮,粗重者脉沉。乘此高低浮沉之理,可得阴阳之理也。
第十二章 浅深篇
浅深之道,言准的确凿性也。地理之中得乘与否,首要在于深浅得当。宜浅而深则气上过,宜深而浅则气下走。先观来脉阴阳,次看四山佐辅。来脉强而人首强,作穴凹出口尖者浮而属阳;来脉弱而人首弱,作穴凸出口圆者沉而属阴。故曰浅深得乘则风水自成。辨别入首阴阳、虾须界合至关重要。若深浅颠倒差之咫尺则反吉为凶。世俗装卦以九星定向尺寸者乃大谬也。此篇强调操作地理的心得独见和精辟见解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重要性。饶减也是定穴的主要依据之一。
第十四章 趋避篇
天下之道吉凶善恶常相半然地理亦如此山川之所钟不能皆全纯粹之气必有驳杂之气妍媸丑好亦纷然前陈因此趋吉避凶去恶从善亦是地理之原则天下之道需抉择而地理亦然选择得当则可获得好的穴位定局不当则会遭受凶祸因此裁成也是人事所为也结穴之地各具天然之局即有自然之向需得其诀以为依据进行选择趋避
第十五章 裁成篇
地理之道需人裁成山川之融结在天而山川之裁成在人或过或不及皆需人力以定长短高低莫不有理初需目力之巧工力之具以定其局终则夺神功改天命人与天无间矣善者尽其然而不害其为自然不善者泥乎自然而不知所以然道不虚行存乎其人也本章强调了人事在地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人的裁成可以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风水感应录
风水裁成,万物皆显。无论是穿凿填塞之地,都蕴藏着祸福之气息,就如我们所遭遇的池塘之水,亦有其深意。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第十六章《感应篇》。
此篇之始,再谈感应。何为感应?乃天道之语。天道,无青而响应,福善祸淫皆由此生。有句古话说得好:“阴地好不如心地好。”这正是对感应之理的生动诠释。寻求地利的人们,必须积累德行为本。若德行之深厚,天必以吉地回应,福泽子孙。若德行缺失,天则以其凶地应对。因为心是气之主,气是德之符。天虽无心于人,但人之心气与天之道相互感应。郭氏曾言:“吉气感应,鬼福及人。”对于祖先的墓地,我们当然需要谨慎选择,但如果只重视表面而忽视根本,那么很难真正为祖宗增光,又怎能期望为子孙带来福祉呢?
地理之精妙,我已经详细阐述。此刻我要说的是,这天道的真实存在是不容忽视的。人心的所向,是我们应当深思的。阅读这本书的人,应当知道如何去警惕和感悟。
大富大贵之地,乃是天地山川之灵气所聚集。这样的地方,只有积福深厚、行善修德的人才能够享用。否则,便是违天不祥。正所谓“江山藏佳穴,只为有缘人”。何为有缘人?那就是祖上积福深厚、自身又行善积德的人。这些人得到“天命”的眷顾,在适当的时机下自然能找到佳穴,从而带来富贵与责任。地师虽能洞察天机,但对于无缘之人,即便知道佳穴的存在也无法享用。因为这一切都是天道所定,只有那些真正有福有德的人才能承受得起天地的恩赐。
易经入门,周易占卜,易经算命,易经算卦,周易八卦,易经64卦,周易预测,周易六爻,易经万年历,周易解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