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及其实际应用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保持劳动日长度恒定的前提下,通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生产出的价值。理解这一概念,首先要明确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

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维持劳动力自身再生产所必需的时间,即工人为了保障自身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所需的工作时间。而剩余劳动时间,则是指超出必要劳动时间之外,工人为了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部分。

那么,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呢?关键在于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属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提高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能降低劳动者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当必要劳动时间得到压缩,剩余劳动时间便相对延长。这种延长并不是绝对增加劳动时间,而是通过调整劳动时间的分配,将原本的部分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这样一来,资本家便从中获取了相对剩余价值。

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提升剥削程度的重要策略。比如,资本家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升劳动生产率,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这样,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资本家便收获了更多的剩余价值。

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各个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使得他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这种竞争的结果,不仅提升了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还推动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现象。它不仅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更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竞争机制的运作。在这个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博弈、社会的经济动态都在不断地演进和变化。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